“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文化自信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实现“强起来”的鲜明标志
众所周知,几千年以来由中华民族缔造的文明为人类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但进入近代以后,“内忧外患”,饱受炮火洗礼,人民生活动荡不安,致使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面临严峻考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由此发生了转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
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进入到强起来的飞跃,离不开文化自信的支撑。文化是不朽的,是人类文明之花,是一个民族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的必备条件。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自信。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城市面临的是历史文化传承不可持续,有可能引发“特色危机”。城市建筑贪大、媚洋、求怪等乱象丛生,是典型的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和文化,是城市文脉的体现和延续。因此,我们必须看到当前的大历史格局和大时代背景,使中国城市“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实现“强起来”的民族复兴伟业。
文化自信是人民享有美好生活的时代需要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对此,我们必须深刻理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时代特征和丰富内涵,形成高品质、高水平的文化产品、服务供给。
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化不仅仅是某一行业、某一领域、某一部门的事情,政府、社会、市场必须要协同、协调发展,共同缔造文化城市大格局,让人民享有更加美好的生活。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年末,我国城市数量已达到657个,城镇常住人口比重达到了57.35%。越来越多的城镇人口对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空间的需求将不断提升,城市只有把握好文化发展的时代趋势,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
在城市规划、城市治理方面,地方政府、规划部门以及规划师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提供更多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空间。城市的规划和设计要更好地把握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塑造,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空间,为城市留白,并在社区、社群、社交等提供充分空间安排,才能够使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有所承载、有所寄托,才能使城市文脉得以延续。可以预期,文化发展指数将成为衡量城市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
美好生活不是追求奢侈享受,而是要遵循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的要求。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的塑造和培育离不开优秀文化的引领。
一方面文化产业、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本身就是绿色发展方式一部分,是精神和心理上的消费与满足,与工业时代的传统发展方式有着本质区别。另一方面,只有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能引领绿色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崇尚简朴,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深邃智慧与文化品位,也将在新时代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
查看更多精品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zypaipaisudi_001 (正阳微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