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作为广州(楼盘)第一家上市房企,珠江实业(600684,股吧)(600684,SH)见证了这座千年大城在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轮城市变迁。如今,广州城区的地标性建筑,不少出自珠江实业及母公司珠江实业集团之手。
《每日经济新闻(博客,微博)》记者近期通过研究调查发现,在地产黄金十年里,珠江实业未能抓住机遇,存在多个项目开工延后、在售货源稀少、销售周期漫长等多个软肋,这位昔日创造无数辉煌的广州本土地产大亨正逐渐退出房地产的一线阵营。
而在近日,珠江实业计划入股一家资不抵债公司的动作,更是引起了市场的关注。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金 喆 陈鹏丽 每日经济新闻实习编辑 任芷霓
1993年,珠江实业(600684,SH)以广州本地第一家房地产企业在上交所上市的时候,保利地产(600048,股吧)(600048,SH)才刚成立一年时间,恒大、富力还未出山。然而令珠江实业意想不到的是,经过中国房地产的“黄金十年”,这家老牌房地产企业已经被房地产界的一波波“后浪”远远甩在了背后。
10月23日,珠江实业发布2017年三季报显示,今年前9个月实现营业收入31.29亿元,同比增加2.4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后净利润为2.25亿元,同比下滑7.96%。同期的保利地产和万科A(000002,SZ)分别实现营业收入755.40亿元及1171.01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82.69亿元、110.91亿元。
对比之下,珠江实业的营业收入不如上述两家地产大鳄的净利润,难免有些让人唏嘘。从2016年的数据来看,珠江实业也被万科远远甩在身后,珠江实业的年销售额不到万科的2%。不仅如此,珠江实业可以开发的土地资源捉襟见肘。与大多数稍有名气的地产商相比,珠江实业在跑马圈地、项目开发的进度上均显得格外迟缓。
昔日巨头跌出房企TOP200外
珠江实业的前身是广州珠江房地产公司,是原广州珠江实业总公司(广东珠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的全资附属企业,初创于1985年4月。1992年10月,改为股份制企业。1993年10月28日,在上海(楼盘)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回溯到上世纪90年代,珠江实业曾经与广州市城建总(如今的越秀地产)和广信房产并称为广州房地产市场的“三大寡头”。穿梭在广州的老城区,四处可见珠江实业早年开发的项目,如淘金北小区、站前路小区、松柏岗小区、昌岗中路小区等。此外,珠江实业还承建了白天鹅宾馆、中国大酒店、花园酒店、广州体育馆等多个广州市地标性建筑。
然而,二十年后,珠江实业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且逐渐被边缘化。
财务数据显示,珠江实业2017年1~9月份营业收入仅同比增长2.43%,扣非后净利润同比下滑7.96%。
克而瑞研究中心发布的《2016年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金额排行榜TOP200》也显示,无论是按照流量净额还是权益金额口径统计,珠江实业均未进入国内房企的前两百位。从2016年的销售收入来看,其距离第200位的青岛(楼盘)银盛泰还有近10亿元的差距。
从珠江实业2010年以来的收入曲线来看,公司一直保持向上的增长趋势。2010年到2016年,珠江实业的营业收入已从6.53亿元增长到41.01亿元,但同期的净利润增幅却没有出现三级跳,仅从1.32亿元增长到3.33亿元。珠江实业在2013年迎来它的业绩最高峰,2013年公司实现净利润4.5亿元,此后至今,珠江实业的净利润再也没能回到2013年的水平。
放眼广州的其他几家上市公司,在中国房地产发展的黄金十年里,恒大地产、保利地产的年销售额早已进入千亿俱乐部,“同门兄弟”越秀地产也在向300亿元的销售目标发起冲击。对比之下,珠江实业一年不足50亿元的营业收入更是相形见绌。
查看更多精品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zypaipaisudi_001 (正阳微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