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4月17日晚,央行突然宣布降准: 从4月25日起,下调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同日,上述银行将各自按照“先借先还”的顺序,使用降准释放的资金偿还其所借央行的中期借贷便利(MLF)。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货币政策转向宽松了吗?
释放资金会致房价飙升吗?
对股市有何影响?
年内还会进一步降准吗?
降准“靴子”终于落地。
4月17日晚,央行突然宣布降准: 从4月25日起,下调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同日,上述银行将各自按照“先借先还”的顺序,使用降准释放的资金偿还其所借央行的中期借贷便利(MLF)。
这次定向降准没有任何预期,出乎很多人意料。那么,为何要在此时定向降准?此次定向降准是货币政策转向宽松的开端吗?
这次定向降准是货币政策环境转向的信号吗?
各方对降准的呼声由来已久。尤其是在金融监管趋严的形势下,银行存款增速大幅放缓、资金成本上升,加上影子银行业务迅速萎缩,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明显低于预期。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5.5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大幅减少1.33万亿元。今年3月末,广义货币(M2)增速为8.2%,M1增速为7.1%,信贷增速为12.8%,存贷款增速缺口不断拉大。
在此背景下,央行出台定向降准成为应有之义。
据央行官网以2018年一季度末数据估算,此次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个百分点,偿还MLF约9000亿元,释放增量资金约4000亿元,力度之大,堪比2015—2016年的一次全面降准。
于是,在一些经济学家看来,这次“意外”定向降准很可能是货币政策松动的开始。
经济学家管清友认为,这次降准力度很大。一季度经济虽然表现不错,但高频数据显示,下行迹象明显;资金面偏紧导致中小企业融资更困难,维持流动性适度十分必要;今年货币政策可能边际略松,监管节奏也可能放缓,资产价格下行压力缓解。
而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刘澄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析表示,此次降准只是微调,目前看货币政策并没有往宽松方向转变,“至于未来是否会向宽松货币政策转变,主要看外部环境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到底有多大。”
那么,此次降准到底是否意味着货币政策取向发生改变?
实际上,央行有关负责人4月17日的表态已经很清楚了: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取向保持不变。该负责人表示,此次降准释放的资金大部分用于偿还中期借贷便利,属于两种流动性调节工具的替代,而余下的小部分资金则与4月中下旬的税期形成对冲,因此,在优化流动性结构的同时,银行体系流动性的总量基本没有变化,保持中性。
“同时,还要看到,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为了防范金融风险,仍需保持相对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稳定,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上述央行有关负责人说。
对此,刘澄也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析说,此次央行定向降准是央行采取的主动预防措施,“一方面,是为了保持资金流动性的合理稳定,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另一方面,也是减缓外部冲击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震荡,保证经济的平稳运行。”
不仅如此,对于货币政策的走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已经给出了明确的方向: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中性,要松紧适度。管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广义货币M2、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维护流动性合理稳定。
事实上,很多人对2014—2017年我国最近的一个宽松周期期间溢出的流动性所造就的房地产的狂飙猛进记忆犹新。于是不禁发问:这次突然降准,释放4000亿元,是否会有大量资金再度涌入房地产市场,导致一二线城市的房价飙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