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老产业链五大专题探讨——养老建筑设计与实践
  • 资讯类型:楼市要闻  /  发布时间:2018-05-03  /  浏览:365 次  /  

提要:养老建筑设计提倡以人为本,设计师要给老人最后晚年有尊严的生活。其实老人特别需要的是自由、自立、有尊严地生活。经过考察发达国家,很多百岁老人不到万不得已,想自己完成生活行为,包括很私密的事情。因此关于建筑设计,还希望诸位能在让老人尽可能长地延续自立生活的空间做些思考。

  新时代,全新机遇;新起点,全新视野。4月23日,2018养老产业高端论坛期间,主办方组织了“专题论坛”,针对养老投融资与战略、养老产品定位与落地、养老建筑设计与实践、居家养老服务与环境、养老机构运营与发展五个话题,促进行业的纵向深入和向其他产业的横向延伸。

  关于养老产业高端论坛特别突出中间环节,即开发建设,但事实上养老产业链的结构是上游是投融资,解决重资产的问题,中游是实体建设,下游是市场,包括产品辅具等等,在一个产业链上,如果忽略任何的环节的重要性,企业就很难坚持到底。所以,国家民政部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工联合会职业技能认证中心主任乌丹星呼吁,行业应该思考应该从整个产业链的角度来梳理养老产业的发展路径和真正应该遵循的一个市场原则和商业原理。

  养老产业链五大专题探讨——养老建筑设计与实践



赛阳国际& 金龄联合集团 创始人 赵晓

  赵晓征:各位来宾大家好,我是赵晓征。我的出身也是建筑师,1992年到日本留学的时候正好赶上日本社会的老龄问题还有高龄者设施问题非常严峻,快速发展,力图变革。所以我当时研究课题就确定为养老设施与老年居住环境。

  我在日本工作几年期间做了很多医疗、养老项目的设计、参与了很多项目,还包括他们的一些体系建设。回国之后,我一直是十多年的时间在做养老项目的策划设计以及全周期的管理,到世界的20几个国家和地区做了一些考察、调研。所以也希望能把国际经验怎样来借鉴带入到国内的实际项目当中来。

  今天我们这个板块也很荣幸请到了四位重量级的嘉宾,我们现在先有请四位嘉宾一起登台。

  首先是来自美国的Victor A.Regnier教授。

  下面一位是来自台湾的潘冀先生;潘先生也是到美国留学,在美国工作近十年,现在在台湾,同时在大陆有很多事务所,一直长期从事养老医疗项目的设计。

  下面一位是来自日本的伊藤增辉先生。伊藤增辉先生也是90年代跟我在日本的同一个城市、同一时期留学,他现在2000年之后就一直致力于回国带领很多日本的建筑师进行很多中日交流,做一些项目。

  最后一位是来自上海栖城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的管轶群先生。管总是留学德国,在欧洲进行了很多的调研,也长期从事这样的养老项目的建筑设计,在国内有十几年的经验,很多开发商,很多项目。

  我们今天的主题是这三个题目,第一个是养老建筑设计建设实践中的重点与痛点。

  首先请各位嘉宾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

  Victor A.Regnier: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美国的南加州大学,在建筑学和老年学都是教授。我35年来在美国参与和设计咨询了300多个项目,近期我的兴趣一直是在欧洲,我认为有很多出色的项目在这里,很多项目都去过,很荣幸今天到这里和大家分享我的一些想法。

  潘冀:各位嘉宾好,我是潘冀建筑师,是从台湾来的,我们事务所有幸多年来参与到医养这样方面的设施的设计,也有很多其它类型的建筑设计。我们始终觉得建筑设计最重要的对象是人,我想没有任何建筑类型像养老设施更直接的面对人,所以我今天是比较希望从这个角度切入,来再次看我们有关养老设计的问题。这天我们听了很多有关政策、财务、金融、运营、立体设计的事情,但是我今天想试试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看这样的议题。

  伊藤增辉:各位好,我叫伊藤增辉,我是来自日本的建筑师。大家都知道2000年日本有一个介护保险,之后兴起了养老产业的巨大的发展。在2004、2005年左右我们来到中国推广我们认为将会带来伟大产业的养老地产的工作。当时来的比较早,受到热烈欢迎。项目做了不少,落地的基本没有。十年下来了,是一个总结的时候,所以现在参与清华这边一些研究工作,也在这里学习,希望把过去的东西总结一下。请大家多多关照。

  管轶群:大家好,我也是一名建筑师,或许我们有在座认识我们公司,或者跟我们合作过。我们完成这么多项目的同时,其实一直在想怎么为这个行业发展多做一些积极的思考,在去年的论坛上面也是有幸发表意见,我们说追求更加多元化、多样化的老人的设计和策略。今天我们会更加提出一个关于不确定性的概念以及在这个概念之上的设计层面的应对的策略。希望一会儿跟大家进一步分享

  赵晓征:我们快速先进入我们今天要讨论的第一个议题,养老建筑设计建筑实践中的重点与痛点。首先有请管轶群先生。

上海栖城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合伙人 管轶群

  这个是管轶群先生的介绍,管先生长期致力于老年建筑设计的始建于研究,在德国近十年的学习,在中国有十几年的工作经验。

  管轶群:我不是哗众取宠,不知道在座如果有一直从事养老设计跟策划的同行是不是有这种感觉。就发现根本有一个完整我们能够从头贯彻到尾的设计的书,这也许大家都会有这种感受。基于这个感受,会考虑为什么产生这个情况,两方面:

  一是我在去年讲的,我们整个养老设计策划就是一个盲人摸象的过程,我们有一个策划的设计、建设、运营的,大家都有自己的出发点来摸养老这个象,结果出来的关注点不一样,结论都不大一样。

  第二,当你关注到某一点,我们仔细观察那个点的时候你会发现,大家越想越想不通,来源于哪里,来源于对老年需求有可能是我们不够了解,有可能是老人需求的变化性带来的对未来的恐慌,包括设计、包括我们运营。我们自己看某一点,越看越觉得心里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说得极端一点,我说这是一个玩儿骰子的过程,既然是这样的,我们要学会跟这种不确定性相处,这个世界就是不确定性的。

  除了不确定,还有不可逆。大家觉得建设一个房子,盖完了,没法改,不像酒店,三年一小修,五年一大修,养老项目盖完就几十年下去了,所以有巨大的压力,希望一招鲜,一路下去。其实不是这样的。

  其实我们合作的很多企业是房产企业为出身的,希望很明确,希望单线往后面发展完全推导的过程,其实我们更建议一个中间增加几个闭环来增加一些回路,减少我们对这种不可逆的恐惧以及对测不准的原理的跟他一起生活下去。

  第二正因为测不准,所以我们就想尽办法,冗余设计,在很多行业里面会用到的就是为了增加安全性,会来用两套或多套的配套设计增加某方面的安全性。我们会不自觉的用冗余的手段应对不确定性,但是会带来成本的增加,臃肿而不简洁。(见PPT)你会看到这种微波炉我头会很大,现在我们养老机构有这种趋势,这是一个极端,就是过度趋势,叫完全心态产生的过度设计。另外就是索性说我们不管了弄得像酒店一样,这就是无所适从带来的设计不足。这个就是极端,我们也在走这两个极端。

  第三,我自己也做设计师,大家都觉得自己是先知,先知的设计师希望创造一个纪念碑,把这个建筑证明我们是天才的纪念碑。包括一些设施和功能,功能恰恰是我们是始料未及的,针对我们养老的项目是最始料未及的事情,我们如何追随它呢?这要提出巨大的问号。在美国上个世纪有一位专家提出一个关于学习型建筑的理论,我翻出来看了一看,也许对我们的想法有帮助。

  用一个错位分层的方式。最后我们的理念材料,分层来应对我们未来的变化,重新梳理,考虑一遍,看看能否为我们不确定性增加一定的确定性。所以如何增加建筑的自我学习跟新陈代谢的能力。

  赵晓征:谢谢。非常感谢。我们下面再听一下潘冀先生的高见。因为他在美国工作,在台湾工作,在中国大陆工作,所以有非常深刻的认识。

台湾潘冀联合建筑师事务所 主持人 潘 冀

  潘冀:大家好。我们刚才提到,建筑师努力地说希望怎么提升硬件,现在有更多的信息、数据等等这样的高科技的工具的使用,装修规格的提升等等,但是希望能够跟大家一起思考的就是提示我们可以从比较务实的角度来看,我们很努力在提升档次,但是其实我们也更期望在长者来讲,跟人的连接,跟风土人情,我们在设计酒店的时候会非常努力去做出一个设计的品位来。对于年长的人来说,我们20几年前在台北双连教会的福利园区,他们参与的空间很简单,但是能跟环境和自然连接,感受就是不一样的。

  我们我经过20年,从安养、养护到失智的设施都做完了,大家觉得更需要照顾他们心灵的需求。这里已经有400多个长住的老人,他们有很多家人都来。所以在周末的时候,他们就可以有这样的空间,让他们可以在这边心灵上受到照顾。

  结果盖好之后,实际上变成很多人拍婚纱照地方,让老人社区不是死气沉沉的,都是老人,增加了很多活跃和活动。

  刚才讲到一些空间我们特别照顾它的档次,其实很多老人离家住到这里来的时候,还是希望个人的生活习惯和表达能够有机会跟别人分享,所以每一户的门口,小小的房间门口我们让他坐下来换鞋的地方,你可以跟经过的人打招呼,而且可以有一些个人的个性化的展示,让他住的一个小地方跟他原来在家里的感觉不会差异那么大。这方面就是照顾到他小小的需求。尽量增加人跟环境互动,体验自然的变化。我们设计另外一个在金门的安养设施的时候,那是在闽南他们都是一落四榉头的设计,我们设计让老人住到这里不那么陌生。

  赵晓征:谢谢潘先生。刚才潘先生重点讲了养老建筑设计的重点,管先生重点讲的是在中国落地时候的痛点,我做了一个总结在这里我不一一念了。我重点想说说解决办法,其实刚才前面的板块也提出道路了,我们现在国内很多是房地产转型做养老的,即使不是房地产公司转型做养老,也是做过房地产背景的操盘养老项目。大家会不自觉的带来房地产思维,刚才前面说提到改变这种现象,要突破,做设计一定要去房地产思维。过去的房地产,过去十几年成功的经验,大家都觉得好,我们前面的定位投资怎么投资,怎么定位,客户是谁,不知道的情况下建筑师帮我做一个方案吧。建筑师不是神仙,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做方案,你到底定位在什么人群?他就埋头做,甚至有做几十个几百个方案,整天熬夜加班,最后做出来的东西是很多错误和问题的,造成很多困惑和痛点。最后发现不对了,运营团队进来发现这个也不对,那个也不对,但是建筑之后,这个房子是没法拆的,这一下要几十年,上百年的时间,那怎么办?所以就来回折腾。这个事就是从一开始就要去除房地产思维,在设计之前一定要做具体规划,找准定位,根据需求做设计。尽量在纸面上完成所有的推敲工作,我们过去房地产公司给设计的时间压迫得特别紧,我知道有些公司直接计算的设计周期是按照设计师24小时高效率工作的状态来计算的。但我们是人,不是机器,将来今后到了人工智能化的时代可以实现,但是现在不行。所以一定要尽量留出前期的时间,否则后面耽误的时间,造成的成本浪费是更加巨大的。

  管先生刚才也提到,增加新陈代谢的能力,建筑具有可变性,因为我们前面刚才说到有痛点,中途换人、换向阀、换模式,这种换是经常性的,我们在这十多年工作过程当中经常会换。所以我们的建筑要应对到不管换了谁,我们的大趋势很清楚,我们能应变,能够解决到。不管是换成什么样,其实我们现在的定位,市场是变化的,当市场变化的是我们的建筑还能通过装修或者软装能够做调整,能够使用,我们的躯体是长时间使用下去的,建筑的躯壳。

  所以要推进整体设计及全周期管理,要推行设计运营一体化,这个是我提出的解决办法。

  我们进行下一个议题。国际养老前言理念,产品技术与趋势前瞻。  

美国南加州大学建筑学院/ 老年学院 教授 Victor A. Regnier

  Victor A.Regnier:首先第一点要强调的是,我们进行建筑设计之前要知道的,一个成功的老龄化过程三个因素就是这三个:锻炼、社交、营养,对于建筑来说,最主要能够起到积极作用的就是前两个,这个是在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强调和尤为注意的。

  刚才说到的营养对于人来上,对于建筑师来说也是可以做很多文章的。另外到达第一个设计的建议,建筑可以对人的整个心情、各方面、社交起到很重要的提携作用,这个是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平面布局和形式等等提升社交质量的。

  提升社会的社交质量和交朋友的机会,建筑比如这样一个方法就可以做到,从这个主入口到主交通之间留出很多视线相对的关系,对于夫妇来说,朋友来说可以得到更多的交流的欲望和提携。有一个非常正确的提升社会交往的方法,就是要在视觉上提供很多能够关注到一个交往的节点的作用。在这个项目是马赛求塞斯州(音)的项目,是在设计之前决定要做一个能够提起社交欲望的点,有很多视觉通廊可以通到这样一个地方。

  所以这个桌子大家看到这张图上,是早中晚各个时间都非常受环境,就是老人要用之前要先领张票,等到你才可以用,就这么受欢迎。

  在这样一个案例之中可以看到视觉上的联系是可以强化人们对自己这种社会领域感的控制的感觉,特别是左下角的时候,你下楼梯的时候可以决定是不是要去这个空间,这个也是设计上非常重要的一个点。这样一种做法可以做得非常有趣和被人喜欢。有一种方法就是你可以用一种让观察者感到很舒服,可以自由观察外界的做法。比如像上面这个图就是用这种半隐藏式的错形结构,让老人看到周围的景观,这些做法对于提高人的社会的归属和兴趣是非常有作用的。

  员工的办公空间,因为员工不光是老人的服务者,更是老人的家人,日常很重要的一部分。员工也需要休息、放松稍微脱离一点工作压力的地方。因此在进行员工的视觉的时候,一个是要跟老人维持很好、亲近的感觉,不是隔离开,另外还要注意隐私。比如这个玻璃这种开场的做法很值得称赞,右边这个门会让人看穿,让人感觉既疏又合的感觉。

  对于社会交往和交流这一块有很多建筑设计方法,今天只是提纲挈领给大家几个想法,还有很多的想法,还有一些布局等等东西大家可以在后面自己思考的。

  刚才说的第一个点,有关社会交往。

  第二点很重要就是锻炼,锻炼就是不能强调的再强调了,非常非常重要。这个对于很多设计师来说,这个一定要重视起来,特别是对于很多老人,患有一些病症,比如肌肉萎缩,这个情况我们把他放在座椅上,剥夺他走路的权力,还是项目有很显眼、很简易、很安全的方式提供这样环形的步行道空间,这样对于维持老人的行走功能非常重要,建筑如何帮助老人提升能力,而不是走路越来越差,我们是有东西可做的。

  像这样一种行走的概念不光要室外做,室内也不能停下来。连续运动的训练就包括在走廊、交通垂直空间等等都可以做,比如右上角那张说你走到一段的台阶可能需要一个休息的地方,让老人休息下继续前行。另外就是注意楼梯的告诉也不能太高,让老人觉得有一种舒服的行走的过程,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简要来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老人有些人可以锻炼,但是有一些是需要康复训练的,如果把这两者结合到一起,将是让人们在锻炼的过程当中觉得我没有治疗。欧洲运用得特别多,(见PPT)这个是欧洲康复锻炼结合在一起的四种方法,是这样的思路,大家可以在设计中充分想象、探索。

  谢谢。

  赵晓征:Victor A.Regnier教授讲的这些是我们刚才说的设计的重点的理念指导之下进行的建筑设计。所以刚才我们听到的一些理念,在他的建筑设计里面有不同的体现,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先介绍到这里。

  日本也是学习了美国和欧洲,因为美国是亚洲第一个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地方,但是比美国、欧洲晚很多年,日本学习美国、欧洲之后进行了自己的创造,他们非常注重建筑的功能性、实用性,以及刚才Victor A.Regnier教授讲的除了针对老人需求和运营需求之外,还有设计的趣味性。老人长期住在里面,不像酒店住一两天、最多一周,在养老机构我们可能一年、十年,甚至直到去世,一直在这里面,一定要让建筑有趣,让他愿意喜欢待在这里,日本的建筑学习之后也做了很多调整和变化。

  除此之外,我想请伊藤增辉先生讲讲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现在日本养老设施的建设里面还有哪些其它的变化?

周燕珉居住建筑设计研究工作室 建筑师 伊藤增辉

  伊藤增辉:刚才Victor A.Regnier教授从空间设计还有老年人的行为学角度论述了这个议题,我想从完全不同的一个角度做一个建筑师怎么回应这个议题。关于智能科技这个角度去看,怎么影响我们的设计,谈一谈这方面的想法。

  大家都知道,近代日本的产业发展是有一个基础的发展方针,就是科技利国,做了很多电子产品。到了现在成为世界头号的老龄大国,对应老年社会这个问题上也做了很多的科研,开发了很多产品,也制订了很多商业标准。

  今天我从特别小、特别典型的东西来谈智能科技对我们建筑设计究竟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帮助说明 | 法律声明 | 关于我们 | 收费标准 | 联系我们 | 留言咨询
正阳房产网  咨询热线:0396-2333377 0396-2333003  手机号码:13137291608 13526377791
网站客服QQ:569533789 370542534
豫ICP备18033417号
  • 投诉类型:
  •  
  • 投诉内容:
  • 选填
  • 您的姓名:
  • *
  • 联系手机:
  • *
  • 验 证 码:
  • 验证码
  • 确认提交: